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文件资料
    关于印发《鞍山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鞍科发〔2024〕4号)
    时间:2024-12-05来源:鞍山市人民政府作者:点击:


    鞍科发〔2024〕4 号


        关于印发《鞍山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开发区管委会,各相关单位:

    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科技创新工作部署,现将《鞍山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落实。

     

    鞍山市科学技术局     鞍山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鞍山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鞍山市农业农村局 

    2024年11月28日

        (此件公开发布)




    鞍山市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实施方案

     

    为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为辽宁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区域科创中心、打造重大技术创新策源地蓄势赋能,结合我市实际,现提出如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要求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全面振兴的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落实全国科技大会和全省科技大会精神,立足我市实体经济为本、制造业当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实际,以科技创新为引领,统筹推进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加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打造辽宁新时代“六地”的重要支撑区,为实现鞍山全面振兴、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鞍山篇章注入强劲动力,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建设科技强省贡献鞍山力量。

    二、工作目标

    力争未来五年,聚焦国家所需、鞍山所能、产业前沿,围绕我市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近期、中期、远期“三个一百”科技攻关清单,突破一批“卡脖子”技术,力争每年实施科技攻关类项目100项以上,争取省级以上科技攻关项目不少于10个。构建钢铁、菱镁等“2+N”科技创新中心体系,省级以上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等高质量科技创新平台力争达到200家,推进实现产业链领军企业省级以上研发中心建设全覆盖。钢铁深加工、菱镁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精细化工、优质消费品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成效显现,新能源、资源综合利用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持续壮大,未来产业加速成长,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能力进一步增强,重点产业领域涌现一批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支撑,新质生产力发展取得初步成效。

      三、发展重点

    (一)钢铁深加工领域

    围绕保障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安全要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重点打造铁矿创新链,在鞍山经济开发区、腾鳌经济开发区、台安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钢铁冶炼、钢铁深加工等创新链。

    1.新技术。聚焦矿山安全、智能管理、采选技术等矿产业全生命周期攻关,研发深部开采、无废开采、复杂难选矿高效利用、氢冶炼、竖炉直接还原炼铁等技术,开展数字化原位分析中试验证,推进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区块链、商用密码等技术在钢铁行业的应用。

    2.新产品。开发优质球团矿,提高先进炼铁、炼钢产能占比和先进冶金新材料占比,开发超高强钢、高耐蚀钢、高等级薄板、超宽及超厚板材、取向硅钢、特种船舶用钢、海工装备用钢、新能源汽车用钢、耐候特钢等“拳头”产品,发展装配式建筑钢结构等钢铁深加工产品。

    3.新业态。把握“基石计划”窗口期,建设国家矿石储运基地,推广鞍钢齐大山智慧采矿、关宝山选矿黑灯工厂模式,筑牢钢铁产业链供应链原材料安全根基。发挥废钢替代铁矿石节能降碳作用,实施钢铁行业大规模设备更新行动,推广5G工业专网+智慧炼钢,推动数字产业与钢铁行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家级综合性钢铁产业基地。

    4.新支撑。依托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矿业大学、东北大学、中国钢研科技集团、鞍钢集团、紫竹集团等创新力量,发挥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冶金设备及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复杂工件表面特种加工重点实验室等7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深海装备用钢、钢铁生产智能控制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与北京矿业大学共建矿业重点实验室,与辽宁材料实验室共建先进金属材料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推动鞍钢东大高品质钢铁材料制备及应用中试基地运行,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钢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二)菱镁新材料领域

    围绕菱镁产业有序竞争和合理供给需求,在海城市和岫岩县,重点打造镁耐火、镁建材、镁化工、金属镁及合金等创新链。

    1.新技术。加快新型窑炉替代,强化菱镁矿输送床闪速轻烧、超低焦油流化床两段煤制气、塔式混燃轻烧镁竖窑、电熔镁炉智能控制及烟气净化等工艺装备集成创新,推动菱镁矿二氧化碳气体捕集、RH精炼炉用镁尖晶石砖、低温烧结氧化镁制备磷酸镁水泥、燃料电池连接体用超低碳镁基复合材料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2.新产品。做优镁质不定型耐火材料、高耐久功能材料、轻质材料、蓄热材料等高端耐材产品,做大纳米胶凝材料、镁基装饰材料、镁基墙体材料、镁基防火涂料、菱镁工艺品、装配式建筑材料等绿色建材产品,做强高纯氧化镁、电工级氧化镁、硅钢级氧化镁、合成法氢氧化镁阻燃剂等高附加值化工产品,布局金属镁及合金产品,实施高性能镁基合金综合利用项目。

    3.新业态。推进国家菱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和科技支撑产业发展创新型县(市)建设,提高低品位菱镁矿石资源利用率和菱镁精深加工水平,推动采选、加工企业联合重组和一体化经营,提高产业集中度和市场话语权,加快企业服务化转型,开展从客户产品设计、设备提供、安装调试等一条龙的总集成总承包服务,推广海城市智慧菱镁大数据平台、国网鞍山供电公司菱镁工业虚拟电厂+5G示范平台,打造世界级菱镁产业基地。

    4.新支撑。依托中科院金属所、沈阳化工大学、辽宁科技大学、海镁集团、后英集团等创新力量,发挥辽宁省菱镁材料产学研联盟、辽宁省菱镁产业先进节能技术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菱镁矿精深加工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6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绿色镁耐火制品生产技术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制定镁建材等行业标准,创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菱镁产业科技创新中心。

    (三)高端装备制造领域

    围绕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需求,在立山经济开发区、海城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冶金矿山及节能环保装备创新链,在铁西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电力装备创新链,在鞍山经济开发区、海城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创新链。

    1.新技术。研发大型矿山采掘、选矿、破碎成套装备技术和风机、阀门等装备易损件技术,突破智能电网核心器件、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监控系统、先进储能装置、应急电力装备、新能源装备技术,推进专用汽车轻量化、动力电池、高功率高密度电机、智能控制、双向充电机、换电等关键技术攻关。

    2.新产品。开发矿井提升、勘探建井、大型破碎粉磨等成套矿山装备,烧结球团、焦化、冶炼、轧制等成套冶金装备,烟气脱硫脱硝系统、烟气除尘、工业污水处理等环保成套装备。研发燃气轮机、特大功率变频器、高压柔性直流输变电、智能电网多节点实时控制系统、先进储能装置等电气成套装备,高压开关、互感器等备件产品,风电塔筒、风电轴承、水电等新能源零部件。发展环卫车、物流车、消防车、氢能重卡等新能源专用汽车,热成型高强车轮、动力电池、汽车线束、电机等汽车零部件。

    3.新业态。锚定“双碳”目标,推进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先进装备与我市钢铁、菱镁等高碳产业深度融合,发挥机械加工体系和钢材原材料优势,加强白车身研发设计能力,补齐硅钢、电磁线等产业链零部件短板,延伸工程咨询、设计、运营、监理等总承包业务,向整体解决方案提供商拓展,提高本地产业配套率,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

    4.新支撑。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大连理工大学、沈阳工业大学、鞍钢矿山、荣信汇科、衡业专用车等创新力量,发挥电网降压端输变电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实验室、辽宁省中小型燃气轮机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控制阀及附件产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辽宁省路面再生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28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MVR水蒸汽压缩机、超大功率变频电源装置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推动更多关键高端装备实现国产替代,增强装备制造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竞争力。

    (四)精细化工领域

    围绕精细化工产业向下游延伸需求,在鞍山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煤焦油深加工创新链,在腾鳌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高端化学助剂创新链,在台安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石油精细化工创新链。

    1.新技术。用好鞍钢煤焦油加工产品和焦炉煤气资源,开展煤焦油产业链下游深加工、焦炉煤气制氢技术攻关,研发高档有机染(颜)料、涂料助剂、化药(农药)中间体、工程塑料等关键核心技术。

    2.新产品。推进钢厂尾气、酚油、蒽油、萘油、洗油深加工,加强煤焦油深加工产品和医药、农药、香料的耦合度,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原料、特种沥青材料,开发高性能树脂、高性能合成橡胶、功能性膜材料和电子化学品,提高蒽醌颜料、普鲁士蓝等系列产品市场占有率。

    3.新业态。吸引国内相关精细化工助剂生产企业聚集,培育第三方共性检测检验平台,承接华锦沙特阿美石化项目下游产业链,建设百万吨级煤焦油仓储、物流、深加工全链条产业基地,打造东北地区重要的精细化工产业基地。

    4.新支撑。依托北京化工大学、沈阳化工大学、中钢热能院、鞍钢化学、七彩化学等创新力量,发挥煤焦油系新型材料制备技术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辽宁省碳材料技术产学研联盟、辽宁省有机颜料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8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蒽油组分反应耦合分离、千吨级高阻隔树脂合成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推动辽宁鞍山煤焦油系先进碳材料中试基地、七彩化学研发总部大厦和六方化学有机高分子材料等项目建设。

    (五)优质消费品领域

    围绕优质消费品有效供给需求,在台安农业产业高新区、岫岩玉产业开发区、铁西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食品加工创新链,在海城市和台安经济开发区,重点打造特色轻工创新链,在铁西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生物医药与先进医疗装备等创新链。

    1.新技术。加强粮食加工副产物高值化利用、玉米方便食品、预制菜色香味及口感保真、宠物食品绿色酶解和发酵、南果梨保鲜及低糖留香、食用菌活性成分高效提取、速冻食品和饮品等食品科技创新。提升纺织服装工艺,革新轻质高强再生纸包装材料工艺。推动高纯有机硅制备、可降解镁合金微创介入、飞秒激光等医疗技术应用。

    2.新产品。发展高端肉制品,功能化速食速冻食品,自热米饭、菜品、火锅等预制方便食品,绿色乳制品、酒和饮料制品,开发全价配合饲料等饲料产品。发展产业用纺织品和家用纺织,增加涤纶纤维产业品种和规模。

    3.新业态。推进食品预制化发展,加强品牌建设,扩大中高端消费品供给,完善研发、设计、品牌、检测、培训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产品形态、产品功能、生产流程及消费体验等各环节衔接,推广“生产基地+中央厨房+餐饮门店”等新模式,拓展优质消费品营销网络,推动线上线下融合发展。

    4.新支撑。依托江南大学、辽宁大学、渤海大学、鞍山师范学院、安井食品、维达纸业、味邦制药等创新力量,发挥辽宁省天然产物活性分子开发及利用重点实验室、辽宁省速冻调剂食品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4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预制调理禽肉制品加工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提升我市消费品产业创新能力。

    (六)新能源领域

    围绕能源结构绿色低碳转型需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电池、氢能、储能等创新链。

    1.新技术。开展钠离子电池层状过渡金属氧化物、普鲁士蓝类化合物等技术攻关,开发隔膜、电解液等产业链生产线,推动电源侧、电网侧和用户侧的储能项目。利用鞍钢工业副产氢资源及应用场景优势,研究绿电制氢、甲醇制氢等多种制氢路线,支持沈铁充电桩线缆、华信重工高压氢等储能装备研发,加快新型储能技术试点示范。

    2.新产品。提升中钢热能院的动力锂电池负极石墨类碳材料研发能力,巩固九夷锂能、九夷能源的大规模产业化生产能力,开发普鲁士蓝(白)化合物、铝集流体等先进材料。开发车载供氢组合阀,推动规模化氢能示范,探索70MPa储氢瓶、高压氢容器等系列产品应用,推进氢能重卡示范应用。

    3.新业态。推动电池储能系统与火电机组、风力、光伏等新能源系统配合,应用于变电站系统移峰填谷等应用场景,招引产业链条中的正极材料、隔膜和电解液企业,与本地电池生产企业配套发展,建设台安钠离子储能电站、激光产业园储能电站,完善氢能“制储输用加”等全产业链,争取加入国家氢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

    4.新支撑。依托中科院化物所、北京理工大学、东北大学、鞍钢能源、中钢热能院、星空钠电等院所校企资源,发挥辽宁省能源材料与电化学重点实验室、辽宁凯信快速充电物联网产学研联盟、辽宁鞍容大型深冷液态氢球罐产学研联盟、辽宁省钠离子电池储能专业技术创新中心等2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规模化绿氢制备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建设电池产业检验检测平台,提升新能源产业科技创新水平。

    (七)资源综合利用领域

    围绕“双碳”目标下节能环保产业需求,在鞍山经济开发区、立山经济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资源综合利用创新链。

    1.新技术。推广全废钢电炉冶炼、非高炉炼铁、高炉富氢碳循环、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等低碳零碳负碳技术,推进绿氢、低(无)挥发性有机物、再生资源、工业固废等原料替代,提高短流程工艺比重。

    2.新产品。开发尾矿有价金属组分高效提取、水渣制高炉渣微粉产品,推动共伴生矿与尾矿集约化利用、工业固废规模化利用、再生资源高值化利用,发展废旧动力电池、光伏组件、风力发电机组叶片等新型固废综合利用。

    3.新业态。探索废钢、焦炉煤气、尾矿等资源与建材、钢铁、化工等行业耦合发展,提高废旧动力电池等再生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创建绿色工厂、绿色供应链和绿色工业园区,推进鞍山工业资源综合利用基地建设。

    4.新支撑。依托北京科技大学、辽宁科技大学、中钢热能院、鞍钢绿色科技、恒润农业等创新力量,发挥冶金矿山铁尾砂改良盐碱地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辽宁省农业废弃物绿色高效利用产学研联盟、辽宁省钢铁行业废水深度处理技术工程研究中心等2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菱镁固废化工材料高值利用、贫杂铁矿资源高效低碳分选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持续提升我市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八)新一代信息技术领域

    围绕数字经济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需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园区,重点打造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光电显示与光通信等创新链。

    1.新技术。加强工业软件、机器视觉、智能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智慧供应链协同管理、智能装备等技术研发,研究图像识别、语音识别、机器翻译、智能传感互联、人机交互、知识处理、控制决策等智能系统核心技术解决方案。

    2.新产品。开发新一代信息技术基础软硬件,发展激光显示、OLED、MicroLED、MiniLED 、AMOLED、电子纸、3D等新型显示技术,研究高速远距离传输激光器、光刻机精密部件、LED小间距显示屏、芯片等产品,丰富“双千兆”网络应用场景,推动5G和千兆光网协同应用。

    3.新业态。推进企业生产系统互联互通和工业大数据集成应用,加快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采矿、制造加工技术深度融合。推广钢铁企业数字化转型、干熄焦远程运维云平台等标杆,打造更多智能制造优秀场景、工业互联网示范试点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中心。

    4.新支撑。依托中科院自动化所、辽宁科技大学、鞍钢自动化、希思腾科、华泰环能等创新力量,发挥辽宁省冶金生产智能识别与过程控制重点实验室、辽宁省汽车人机交互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等70余家创新平台作用,实施智慧物联平台、新型虚拟电厂等“揭榜挂帅”科技攻关项目,加快新一代信息技术成果本地转化。

    (九)未来产业领域

    围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需求,在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开发园区,前瞻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等六个方向创新链。

    1.未来制造。规划鞍山千山湾科技园,布局激光制造、元宇宙,柔性制造等新赛道,建设矿业新质生产力基地、鞍钢钢铁元宇宙示范基地,开展全场景数字孪生应用,开发矿业、炼铁、炼钢、热轧、冷轧、硅钢、中厚板场景工艺模型,推进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与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

    2.未来信息。加强工业机器人、高压集水管焊接机器人、三维视觉机器人和智能无人系统技术攻关,推动生产性服务业数字化赋能,开发智慧城市、智慧交通、智慧能源、智慧物联与智能家居系统,研究冶金工业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资源监控管理与调度、安全控制管理、数据中心绿色节能等关键技术,打造集仓储、配送、结算、大数据、云计算等工序一体化的智慧产业发展场景。

    3.未来材料。推动深远海装备用关键金属材料、增材制造用高端金属粉末等前沿技术研发,组建辽宁省深远海装备用关键金属材料创新联合体,实施创新联合体科技重大专项,起草增材制造团体标准,探索超轻高端镁合金等先进科技成果在菱镁产业转型升级试验区转移转化,聚力打造更多未来材料应用场景。

    4.未来能源。布局氢能、生物质能、新型储能等新赛道,推进制氢贮氢技术攻关、工程研究和产品开发,突破煤气制氢、天然气制氢、金属贮氢、高压容器贮氢、化合物贮氢技术,打造清洁能源强市,推动“风光核火储一体化”和“源网荷储一体化”发展。

    5.未来空间。发展低空经济、临空无人系统等高端装备,依托中科院金属所、辽宁材料实验室等科教资源优势,发挥海洋装备用金属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重大平台辐射带动作用,推进船舶和海工装备用钢、超低温奥氏体不锈钢等前沿材料在航空航天、深海极地等未来空间领域应用。

    6.未来健康加强原研药和仿制药的研发与制造,研究中成药提取纯化、微滤膜过滤等关键技术,提高药品质量标准的可控性,推进我市生物医药与先进医疗装备提质升级,大力发展温泉健康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体育与未来健康产业融合。

      四、保障措施

    (一)组织保障。本文件确定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支撑等科技创新内容是引导各开发区和企业开展技术攻关的指南目录,市科技局等行业部门将定期更新相关内容,并将其作为构建“技术-产品-业态-支撑”闭环创新生态、组建创新联合体、打造“创新联合体+平台+人才+项目”的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支撑。按照我市重点产业链市级领导包保分工,围绕重点产业链强化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构建工作体系,明确发展目标,细化工作任务。鼓励各相关县(市)区政府、开发区管委会结合实际制定具体措施,形成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强大合力。科学安排财政科技专项预算支出,保障千山湾矿业实验室等研发平台资金投入。发挥行业协会桥梁纽带作用,鼓励开发园区建设产业创新服务综合体,打造“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为产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持。

    (二)技术保障。充分利用辽宁科教资源优势,加强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开放共享。聚焦现代化产业体系,建立科技创新需求储备库,滚动推进近期、中期、远期“三个一百”科技攻关清单,争取更多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卡脖子”创新需求入库,通过需求凝练、合作对接等方式,全面推进在库需求取得核心技术突破。积极争取省科技专项资金,实施基础研究、科技攻关等科技计划项目。对通过“揭榜挂帅”等方式承担重点项目计划的企业、高校或科研机构,给予不超过其科技投入额30%、最高500万元资金支持。加大企业创新研发支持力度,培育更多高新技术企业和雏鹰瞪羚企业。打造“鞍科贷”科技金融品牌,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科技信贷支持。

    (三)平台保障。发挥中试基地、众创空间等各类创新载体作用,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和单项冠军企业,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联合体,联结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形成钢铁、菱镁等完备的“2+N”科技创新中心体系。力争千山湾矿业实验室进入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序列,推动各类科技创新平台提质升级。对建立国家、省、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专业技术创新中心、工业设计中心、制造业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的单位,按三个层级分别给予200万元、50万元、10万元奖励。

    (四)人才保障。发挥“钢都英才计划”强磁力,全链条配置技术成果、人才团队、科研平台等资源,在科研经费、项目申报、实验室建设等方面给予支持保障。选派“科技专员”进企业,确保创新资源和人才团队有效集中到关键领域、重点方向。围绕全市主导产业和重点企业技术需求,支持一批带项目、带团队、带技术来鞍开展技术攻关、破解“卡脖子”问题或创办科技型企业的高水平人才团队,按其业绩贡献情况,给予最高100万元资助经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