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规章制度
    辽科提字〔2018〕79号 关于省人大第十三届一次会议第1268号建议的答复
    时间:2021-04-29来源:辽宁省科技厅作者:点击:

     

    关英华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建设辽宁省科技创新融合平台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正如您在建议中所分析指出的问题,辽宁产学研结合还不够紧密,创新中还存在“孤岛现象”。您提出的建设科技创新融合平台的建议针对性强,对深入推进科技创新融合发展给予了有力指导。当前和下一步,我们将结合实际、立足现有基础,着力加强和推进以下工作: 

    一、充分利用互联网优势,加强网上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 

    一是加强辽宁省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服务平台和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建设(网址:http://tt.lninfo.gov.cn/lntecinfo)。该网上平台由科技厅主办,利用“互联网+成果转化”方式,广泛发布科技成果、技术需求、领域专家、中介机构、对接活动、成果转化政策等信息,拓宽供需双方沟通渠道,形成产学研“线上+线下”长效对接机制。目前,该平台已收集、分类、发布省内外院校科技成果5690项,征集和梳理企业技术需求620项,征集并发布省内外院校专家信息11100余条。下一步,将进一步广泛征集和及时发布院校科技成果信息和企业技术需求信息,依托网络平台推进技术供求双方开展线上对接和线下对接;同时,加快开发科技成果转化手机APP,为产学研提供方便快捷、全方位、多角度、一站式信息服务。 

    二是加强辽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建设(网址:http://strs.lninfo.gov.cn)。科技报告是描述科研活动的过程、进展和结果,并按照规定格式撰写的特种科技文献,目的是促进科技知识的积累、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作为国家科技报告体系建设的首批6个试点单位之一,辽宁省科技报告制度建设2014年开始实施,2015年初 “辽宁省科技报告服务系统”上线运行,面向全社会开展科技报告管理、收藏、交流与共享服务。目前,已发布科技报告1955篇,其中国家项目643篇,省属项目1312篇。下一步,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十三五”以来科技报告的收藏和发布,以方便科研人员、科研管理人员和社会公众等及时了解我省科研最新进展情况。 

    三是加强辽宁省大型科研仪器服务共享平台建设(网址:http://www.liaoninglab.com/index)。2014年以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和大型科研仪器向社会开放的意见》(国发〔2014〕70号)精神和科技部的部署要求,以建设辽宁省大型科研仪器共享服务平台为基础和条件,积极组织开展大型仪器设备开放共享工作。截至目前,省大仪网网员单位达到115家,符合条件的省属高校和科研院所入网率达到90%以上;30万元以上入网仪器设备达到1763台套、总值9.22亿元,其中50万元以上仪器设备712台套,入网仪器数量超过黑龙江、吉林两省总和,基本建成了覆盖主要科研领域、统一规范、功能强大的专业化、网络化仪器资源管理服务体系;据不完全统计,省大仪网网员单位已累计为全省中小企业等提供共享服务3.7万余次。下一步,将进一步扩大采集我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搭建大型科学仪器设备信息与分析检测需求信息对接平台,着力盘活我省现有大型科学仪器存量资源,提高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利用率;进一步完善辽宁省大型科研仪器服务共享信息平台手机APP平台建设,提高在线数据采集效率,逐步实现数据科学分析,并建立起更加直接的一线实验人员及机组与大型科学仪器共享需求方的对接通道。 

    二、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和创新中心建设,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一是加强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2014年以来,围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发展的需要,依托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药科大学等高校和中国科学院直属沈阳自动化所、金属所、大化所等科研院所组建了金属材料产业化、精细化工、先进材料、增材制造等13个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根据企业提出的共性技术需求,围绕我省产业技术发展,联合企业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面向重点产业领域开展了相关关键共性技术研发。截至2017年,13个产业共性技术平台共有研发人员2541人,开展关键共性技术研发181项,实施产学研合作297项,科技成果转化辐射企业291家。其中,辽宁省先进设计与制造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由大连理工大学牵头,联合沈鼓集团、沈飞集团、北方重工、大连重工、瓦轴集团、沈阳机床、大连机床等几家单位共同组建,形成了“多元协作的深度融合创新范式和由点及面的创新科研组织模式”的创新平台运作机制,2017年平台通过校企联合申请获批了20项国家级科研项目。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布局,推进现有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针对全省产业发展需求,开展关键共性技术和前瞻性技术研究。对运行效果较好产业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加强推广和宣传,为全省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二是加强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建设。为能够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通过市场机制,提供信息、金融、知识产权、财务、法律、培训等全方位技术创新服务,2014年以来依托沈阳比特能信息技术有限责任公司、沈阳市科技创新综合服务平台、大连创业园等组建了18个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18个综合服务平台,共有人员500余人,拥有服务场所17.6万平米,2017年服务企业6500余家。其中,沈阳比特能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牵头建设了辽宁省协同创新知识综合服务平台,该平台利用具有国际整体领先水平的协同翻译生产线,跟踪采集翻译国外最新的专利、标准、期刊文献、竞争情报和产业动态等;利用知识工程技术建立百万篇级的企业知识服务中心,在企业各个层面开展个性化知识服务,为企业创建生态、精准、前沿、高效的协同创新环境。下一步,省科技厅将进一步加强对产业技术创新综合服务平台的分类指导,充分发挥沈阳、大连科技服务资源优势,面向产业技术创新需求,在技术转移、科技咨询、科技金融等产业需求的科技服务领域,新组建一批专业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专业服务。 

    三是加强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以来,国家工业和信息化部、发展改革委、科技部、财政部联合启动实施了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是由企业、科研院所、高校等各类创新主体自愿组合、自主结合,以企业为主体,以独立法人形式建立的新型创新载体;是面向制造业创新发展的重大需求,突出协同创新取向,充分利用现有创新资源和载体,完成技术开发到转移扩散到首次商业化应用的创新链条各环节的活动,打造跨界协同的创新生态系统。经积极争取,2017年我省获批建设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该中心由中科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牵头,联合哈尔滨工业大学、新松公司等单位筹建,于2017年5月在沈阳注册成立了沈阳智能机器人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的依托单位。当前和下一步,省工业和信息化委将大力推广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公司+联盟”的产业链协同创新模式,带动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的组建工作。利用机器人创新中心研发和产业资源优势,带动和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壮大。同时,围绕《辽宁省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实施方案》重点领域,在燃气轮机、IC装备、视觉识别、高端轴承、智能医疗等条件较为成熟的领域,积极推动第一批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作,组建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增强我省优势领域竞争力,为进一步巩固制造业大省提供有力支撑,推动科技与经济、成果与产业、科学家与企业家加速深度融合。 

    四是加强技术创新中心建设。2016年以来,科技部启动推进了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国家技术创新中心,以产业前沿引领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与应用为核心,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协同推进现代工程技术和颠覆性技术创新,打造创新资源集聚、组织运行开放、治理结构多元的综合性产业技术创新平台;依托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建设,各级政府参与和支持中心建设工作。按照省政府的部署要求,省科技厅正在牵头推进以沈阳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为依托,联合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东北大学、大连理工大学、沈阳智能机器人国家研究院有限公司、科技部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中科院智能制造与机器人技术创新与产业化联盟、以及华晨汽车、盛京医院等优势单位,申报组建“智能机器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该中心将本着“聚焦产业、企业主体、改革引导、开放协同”的原则,充分利用当前我省在机器领域的技术和产业优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国防重大需求、国民经济主战场,开展技术攻关、成果转化、打造产业集群,推进制造业升级。该中心将与我省现有的机器人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机器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家机器人检测与评定中心、国家机器人创新中心等重大科研平台、检测平台、教育平台,共同构建起智能机器人从基础研究、应用开发、检验检测、成果转化及产业化、产业集群发展的全产业链创新和全创新链集成。目前,已组织编制形成《国家智能机器人技术创新中心筹建方案》,并以省政府名义函报科技部请予支持。 

    三、加强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打造辽宁省高校科技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重要平台 

    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辽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着力提升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根据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普通高等学校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工作部署和要求,省教育厅着力推进了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依托高校科研人才队伍和科技研发平台,会同科研院所、行业企业等,按照协同创新中心模式组建和运行,着力于科学到技术的转化环节,将研发作为产业、将技术作为商品、以市场化手段推动产业关键技术研发与转化,为辽宁省产业转型升级和未来产业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下一步,省教育厅主要做好以下工作:一是将大力加强已批建的21个辽宁省高等学校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服务面向鞍钢、沈鼓、本钢、华晨汽车等所有国有及行业大中型企业;二是对我省第一、二产业主要行业企业实现全覆盖,与行业大中型企业建立稳定的协同创新机制;三是推进高校科技面向行业企业需求开展订单式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动行业产业转型升级和发展壮大;四是推进校企大力协同,实现科研任务和学科建设双促进,推进高校“双一流”建设;五是推进校企捆绑发展,冲击国家级科技研发平台,集聚和培养一批高层次校企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 

       辽宁省科学技术厅 

          2018年6月7日